【暑期社会实践】巧手绣香包,传承运河韵——艺术设计学院“河”韵薪传实践团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07      浏览:

大运河蜿蜒千里,流淌在徐州的广袤沃土,孕育出独具风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7月4日至5日,艺术设计学院“河”韵薪传实践团在指导老师陈芳芳、周玲的带领下前往徐州,先后探访曹氏香包、马庄香包,在针线穿梭间触摸运河文化的温度,在药香弥漫中探寻非遗传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联结。

走进曹氏香包博物馆,空气中弥漫着中草药的清香,展柜中陈列着各个历史时期的香包作品,展现着这一民间艺术的演变历程。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井秋红老师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体验了香包制作的基本流程,从布料选择、裁剪缝制,到内料填充,再到最后的装饰点缀,都需要手工艺人的经验和智慧、严谨和认真。

实践团第二站来到了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马庄村考察,看到村民们手工制作的特色香包,连连称赞“真不错”“很精致”。马庄香包融合节令习俗、传统文化、现代元素,产品持续推陈出新,非遗香包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正值苏超联赛期间,马庄香包创新推出“苏超足球定制款香包”,将足球元素与传统香包技艺巧妙融合,成为苏超赛场外的“网红文创”。实践团结合南通蓝印花布与足球,精心设计出创意平面样品图,与非遗传承人对话交流,尝试开发联名文创产品。c

运河汤汤,文脉绵长。从曹氏香包的“守正”到马庄香包的“创新”,徐州香包以其独特的方式,诉说着大运河两岸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而大学生实践团的探访与实践,让这枚小小的香包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个体与民族的纽带。一针一线绣出的,是非遗文化的根脉;一香一包承载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同心同向。(艺术设计学院 陈芳芳/文 周玲、刘浩旭/图 蔡媛媛/推荐 彭曼/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