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落地生根,8月8日至14日,我校“育梦童行”实践团联合崇川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欣欣然亲子俱乐部,奔赴贵州从江县小黄村、占里村及黎平县黄岗村,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推普活动。从梯田读书会到风雨桥课堂,从非遗传承对话到红色足迹探寻,实践团以“推广普通话+文化互鉴”双线并行,为侗族同胞搭建起语言提升与文化交流的桥梁,让普通话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溯源侗乡文脉 筑牢推普文化根基
实践团的推普之旅,始于对侗族文化根脉的深度探寻。首站走进小黄村侗族大歌博物馆,在讲解员的细致讲解下,成员们了解了侗族大歌“众低独高”的复调音乐特色,以及歌词中蕴含的自然崇拜、生活智慧与民族历史,深刻认识到民族非遗文化与通用语言共生共荣的重要性——只有让更多人听懂侗族的歌声与故事,非遗文化才能真正“活起来”。随后,实践团专程专访了82岁的侗族大歌国家非遗传承人潘萨银花。老人用夹杂着方言的普通话缓缓讲述:“我们的歌声里有梯田、有鼓楼、有祖先的嘱托,要让更多人听懂,孩子们就得学好普通话,把家乡的美唱给全世界。”这番话让实践团成员深受触动,更明确了推普工作的文化意义。老人还兴致勃勃地教大家唱侗歌,成员们围坐成圈,跟着老人的节奏轻声学唱,在歌声中直观感受到侗族语言与音乐的独特魅力,也让推普工作的文化根基愈发坚实。


调研走访强基础 推普种子播村寨
为精准掌握村寨语言使用情况,实践团成员分组深入侗寨,共发放150份推普手册,累计完成有效问卷600多份。在入户走访中,成员们发现村里许多长者主要以侗语沟通,普通话使用率较低,影响对外交流。于是,成员们主动开展面对面教学,“爷爷,打电话时可以说‘请问您有什么事’”,耐心纠正发音,在拉家常中记录语言使用需求,针对性解答智能手机操作、电商平台沟通等场景中的普通话应用问题。小黄村村长吴江林在访谈中感慨道:“我们村以前主要用侗语沟通,50岁以上的人基本都不会说普通话,和村外来的客人难以沟通。”而现在,随着对外沟通桥梁日益畅通,变化早已今非昔比,“现在占里村的孩子还到咱们村上学呢!”说这话时,他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随后,实践团指导老师李慧娴与村长共同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揭牌,为长效推普工作搭建起稳固平台。


梯田风雨桥间 书香伴普润童心
在小黄村的梯田上,实践团成员以欣欣然亲子俱乐部负责人周玉暄推荐绘本《慢石榴》开启了“梯田上的读书会”。成员们通过自主阅读、片段朗读、绘本句接力赛等形式,让孩子们在温馨互动中感受普通话的温度。侗族女孩吴芷萱捧着绘本感慨:“哥哥姐姐们陪我用普通话读故事,我觉得《慢石榴》和我们一样,成长是个漫长的过程,只要坚持就会成功。”阳光洒在梯田上,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与风吹稻浪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成为最动人的语言课堂。在占里村的风雨桥中,实践团带来了侗族民间故事绘本《找金鸡》,让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孩子们兴奋地对照绘本讲述自家银饰上的花纹、村口鼓楼的建筑特色,看到桥上的木雕花纹会主动用普通话描述:“这和绘本里鼓楼的雕花很像,都是龙和凤凰的图案!”活动最后,实践团将带来的绘本全部捐赠给当地儿童,团长隆思缘说:“普通话是乡村孩子看世界的‘望远镜’,当他们能用普通话讲好侗家故事,便是推普助振兴的意义所在。”



安全课堂巧融合 普语护航成长路
针对乡村儿童安全防护需求,实践团在占里村量身打造了“语言+安全”特色推普课程。成员们引导孩子们废物利用,用喝完的矿泉水瓶与救援绳制作简易救援包,在动手实践中培养环保意识。为让安全知识入脑入心,成员们结合当地语言环境,创编了朗朗上口的防溺水口诀,指导孩子们用普通话说出这些安全要点,遇到危险时才能清楚求助,并利用占里村的地理条件进行实操演练。孩子们分组扮演“落水者”和“救援者”,在成员的指导下练习用普通话沟通“距离太远,我需要帮忙”“请抓紧救援包”,反复练习判断距离、投掷救援包及配合拉绳等动作。侗族女孩吴如洁在演练后说:“我不仅学会了怎么救人,还知道‘救援’‘配合’这些词用普通话说,以后遇到事情就能说清楚了。”让语言学习与安全技能同步提升,让课程知识真正落到实处。


专业入户帮扶 推普赋能育儿实践
实践团发挥专业优势,将推普工作与基层需求深度结合,由实践团指导老师马玲玲带队,深入三个侗寨开展入户帮扶活动。成员们依托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走进侗族家庭,为婴幼儿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在黄岗村村民吴大姐家,成员们通过指导如何观察婴幼儿辅食添加的信号,演示婴儿海姆利克急救法,解答婴幼儿成长发育疑问。成员们一边示范动作,一边用普通话耐心讲解,家长们认真记录,时不时用普通话提问。黄岗村幼儿园园长吴显良对此十分欣慰:“咱们村里好多年轻父母在外打工,老人带娃总凭老经验。这些大学生带来的科学育儿方法,不光帮我们解决了难题,还让大家在学技巧时自然就用上了普通话,真是一举两得!”专业指导与语言推广的有机结合,让优质教育资源延伸至村寨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育人初心。


山海滋味共品 文化交融普语传情
长桌宴上,实践团带来的南通味道与村民们准备的山的味道让人垂涎三尺。成员们将词语接龙、绕口令、美食发音袋等语言小游戏穿插其中,现场小朋友们在笑声中熟悉字词、纠正发音。西亭脆饼(xī tíng cuì bǐng)”“贵州山珍(guì zhōu shān zhēn)”的拼读声此起彼伏,让大家在品味佳肴时同步学习普通话表达。小黄村村民吴艳梅笑着说:“这次活动让孩子们尝到了南通味道,侗汉文化相融,让大家的心贴得更近了。”侗汉服装T秀环节,实践团成员化身为模特和服饰解说员,不仅身着素雅的蓝印花布服饰与身着斑斓侗族银饰盛装的村民们携手走秀,还将“单纯展示”升级为“文化解说+语言实践”的载体,让普通话成为服饰故事的“翻译官”。之后与当地侗族群众围成圆圈,伴随着《爱我中华》的歌声跳起多耶舞,舞步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让团结奋进的精神在每一个舞动的身影中熠熠生辉。




红色足迹寻根 普语凝聚团结力量
实践团还专程前往黎平会议旧址,在红色沃土上接受精神洗礼。旧址内的煤油灯、会议桌、泛黄的文件复印件,无声诉说着那段艰苦的革命岁月。团队中的退役军人温佳宇主动担任讲解员,他指着墙上的历史照片深情讲述:“1934年12月18日,中央红军在这里召开了黎平会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重要基础。当时红军路过侗寨,尊重民族习俗,用简单的方言和普通话与村民交流,留下了军民鱼水情的佳话。”他的讲解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凝聚力量、传承红色基因的纽带。“红军用语言架起信任的桥梁,今天我们也要用普通话架起城乡连心桥。”实践团成员布依族学生罗光翼说。这次红色之旅,让大家更加坚定了用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的决心。

此次推普活动不仅是一次语言普及行动,更是文化自信与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正如实践团指导老师李慧娴所言:“要真正将普通话学习融入‘看服饰、吃美食、做手工’的日常场景中,才能让推普变得‘有温度、有场景、有价值’。”未来,江苏工院“育梦童行”实践团将持续架起语言之桥,让普通话成为联结民族文化的纽带,在双向交流中传递话语温度,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壮阔图景,注入普通话推广的教育动能与文化活力。(经济管理学院 李慧娴、马玲玲/文 李慧娴/图 杨帆/推荐 范晔/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