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至 27日,纺织服装学院“经纬匠心・青春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先后走进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常州天虹纺织有限公司、江苏集萃纤维研究所,以“纺织智造新力量 ——与劳模工匠的深度对话”为主题,开启一场融合思政引领、技能提升与创新探索的产业实践之旅。
对话大生劳模:探寻“黑灯工厂”里的匠心未来
今年恰逢江苏大生集团成立130周年,走进企业荣誉展厅,泛黄的张謇手书“实业救国”手稿与智能生产系统的实时数据屏遥相呼应。全国劳动模范李兰女向实践团成员展开“时光对话”:“我从 1992 年当细纱挡车工,那时靠‘眼观纱线、耳听机器’判断质量,现在车间装了智能传感器,数据实时上传、异常自动预警,效率提高了,但对技术的要求更严了。”
当被问及坚守行业并追求卓越的原因时,李兰女表示,既为企业“降本增效”、助员工体面劳动,也为“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句朴实话语折射出脚踏实地、不断超越的初心。针对实践团成员关于“黑灯工厂是否不再需要人的坚守”的疑问,李兰女回应,机器虽能实现高效稳定,却无法应对市场变化,更替代不了人对品质的热爱与感知。她鼓励学生,“不仅要学知识,更要培养对‘好东西’的感知力和‘较真劲儿’——那是技术取代不了的价值。”她强调,未来人才应成为“让机器更懂人心”的桥梁,这正是新一代工匠的使命。
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负责人隋全侠老师全程参与实践活动,她补充道:“新时代劳模精神,既要守“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底色,更要具有“锐意进取、勇于创新” 的锐气,希望你们以劳模工匠为榜样,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为根基,主动拥抱变革,推动传统技艺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走进天虹车间:从智能生产线解锁技能密码
“大家看这条全自动络筒线,改造前需要 8名挡车工,现在只需要2名挡车工,运转效率从75%提升到85%!”8月26日,常州天虹纺织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内,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常州天虹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韩梁指着高速运转的机械臂,向实践团拆解“智改”的“技术密码”。
作为企业“智改数转”项目核心成员,韩梁带领团队完成多项设备改造,她坦言:“纺织‘智改’不是买几台机器就完事儿,得结合工艺优化。比如我们的智能仓储,用 RFID 技术实现原材料全追溯,入库效率提高了 50%,这背后需要既懂纺织、又会调试设备的复合型人才。”
针对学生们关心的技能提升方向,韩梁给出 “三步走” 建议:“先精通纺织工艺原理,再学自动化控制、数据分析,最后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比如怎么调参数让智能设备适配不同纱线。缺了任何一步,都难在智能车间立足。只有‘工艺+技能+创新’三位一体,才能在‘智改’后的岗位上站稳脚跟。”
校关工委陆锦明老师在现场补充道:“从大生的百年匠心到天虹的智能车间,‘匠心’始终是智能化的核心。智能化设备需要人来操作、维护、优化,而‘匠心’就是精益求精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持续创新的追求。希望同学们以劳模为镜,既练‘手上功夫’,也强‘脑中智慧’,将来成为中国智造的生力军。”


聚首集萃研究所:以产业命题点燃创新火花
“实验室里的新型抗菌纤维,怎么才能更快‘从书架走到货架’?这不仅是研究所的课题,更是你们未来就业创业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8 月27日,江苏集萃纤维研究所的会议室里,一场围绕产业痛点的头脑风暴热烈展开。高级工程师魏艳红、纺织专业老师仇明慧带着研发案例,与实践团成员深入交流。
魏艳红以团队研发的吸湿发热纤维为例:“实验室里性能再好,到量产阶段可能遇到成本高、稳定性差的问题。这就需要你们未来做研发时,既要懂材料科学,也要了解市场需求,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
在互动环节,实践团成员围绕“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产业实用性”“纺织专业学生如何参与产学研项目”等问题踊跃提问。仇明慧老师一一解答:“创新不是‘天马行空’,而是‘有的放矢’。建议同学们在学习中多关注行业动态,通过实习、竞赛等渠道接触产业一线,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同时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因为新材料的产业化需要研发、生产、销售等多环节配合,单打独斗难成大事。”
魏艳红在总结时强调:“现代纺织业不是‘劳动密集型’标签,而是融合材料、信息、智能技术的‘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懂技术、善协作、能创新’的年轻人来接棒,希望你们既能在实验室里做研发,也能在生产一线解难题,更要能在市场前沿找方向。”
三天的实践之旅虽已落幕,但 “纺织智造新力量” 的种子已在实践团成员心中生根发芽。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将把此次实践的收获转化为学习动力,以劳模工匠为榜样,深耕专业、苦练技能、勇于创新,努力成长为兼具匠心与创新能力的新时代纺织人,用扎实的本领为中国纺织产业的 “智改数转” 添砖加瓦,让 “技能报国” 的誓言在实践中落地生根。(纺织服装学院 黄新颖/文图 冯高倩/推荐 夏爱萍/审核)

